English

漫游纸上博物馆

2000-06-14 来源:中华读书报 ●经典藏书        □温儒敏 我有话说

翻开书的首页,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印刷精美的岩画,一个狩猎者将手中的梭矛投向一个长角的野羊;一只狗咬住了猎物的后腿。图片说明指出“狗是最早被人类驯化的动物物种”,并简明描绘了大约公元前7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时,现在干旱的撒哈拉沙漠地区是雨量充沛的草原,居住着那些采集可食植物和猎取野生动物的人们,他们的猎物包括羚羊、长颈鹿、鸵鸟和大象等。某些地区也产淡水鱼、软体动物和鱼。

这是新近出版的《人类文明史图鉴》(美国时代生活公司授权吉林人民出版社和吉林美术出版社联合出版,2000年版)第24卷《自然的历程》的开头。上述那幅大约4000年前绘于阿尔及利亚南部高原一块岩石上的图画,将读者引入对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的回顾。这一卷共173页,约10万字,其中穿插有153幅图画,绝大多数是全球出土的各种文物照片,也包括一些雕塑、绘画图片。共分6章,分别介绍了人类走出洪荒、罗马希腊时期、中国与东方、中世纪、殖民时期,直到当下全球生态状况。每一章都是大致依时序,描述了全球最有代表性地区的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包括不同时期的生产、生活形态、人类利用自然及破坏自然的历程,对自然的文化观念的变化,以及地球所经历过的重大灾难、危机等等。读完这一卷,对于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可以获得一个比较完整的史的印象和有关这方面的基本知识。而这只是全书24卷的其中一卷。其它23卷基本结构与形式也和《自然的历程》这一卷相同,都是以专题史的面目呈现,点面结合,扫描全球文明发展史的壮阔地貌。这里不妨将24卷的书名依次列出:

人类的文明,神王时代,文明初曦,巨人时代,崛起的帝国,衰落的王朝,伊斯兰的脚步,诺曼狂飙,东方之光,宗教之战,蒙古征服,灾难的年代,发现新大陆,欧洲的转折,君主威权,革命之风,新的革命,殖民时代,战乱中的世界,独裁的阴影,城市的进程,家庭的进化,战争机器,自然的历程。

从各卷书名大致可以想见其不同的专题史范围,以及整部书的结构。24卷展现24个专题,或重大历史事件,或主要的文化类型,或不同的文明发展阶段,等等,似乎用散点透视,每卷的重点和角度不同,可以独自成书,却又都离不开“文明发展”这一总主题。该书原英文名为《Historyoftheworld》,即“世界史”。从专题分布看,该书视野宽阔,气魄宏大,充分关照到全球人类文明发展的多方面重大历史现象,包括对诸如灾难史、人口迁移史、科技史、宗教史等方面的述介,对东方文化包括中国文明也有比较详尽到位的评述,既运用了文化比较的眼光,又努力避免了西方中心主义之嫌。中译将总书名称为《人类文明史图鉴》,似乎更贴切,符合此书的内容和形式特点。该书是以图证史,或以图示史的“图鉴”,最显著的特点便是图多。全书约有4500幅图片,都经过精心的编排,构成各章节的主干内容,图片所占的总的篇幅多于文字部分。浏览全书,如同参观博物馆,大量图片所形成的浓厚的历史氛围,能给人冲击,最大地引发人的想象力,去触摸历史,感觉历史。不光图片的选择与编排很讲究,图片的简短说明文字也大都写得非常精心,除了解说图片,还力图引申其内涵。例如第24卷的第一章收了一幅占了整页的摄影,展示了圭亚那所属凯厄图尔瀑布的壮丽景象,那飘洒喧嚣的瀑布从高高的悬崖上垂落,烟云变幻。图片的说明介绍这瀑布的历史和相关的传说之后,便引导读者遥想:原始初民对这雄奇的地貌风物如何“产生一种特殊的敬畏感”,并以为“那里蕴藏着地球固有的神灵”。类似这样的说明是对图片的一种“导读”,就像参观博物馆时,那善于讲解的导游总是不断引发参观者的想象和思考。这部“纸上博物馆”的图片“功能”决不止于“好看”,更追求制造历史的现场感。

与大量图片相配合,每一卷各个章节(往往也以专题构设)的短论,也大都写得很有专业水准,又有可读性,既勾勒展现了历史的轮廓,又能让人体验到历史的日常生活细部,所唤起的是知性和感觉的交织,是灵魂游历的快感。这也不妨以斑见豹,领略其别具一格的叙史笔触。如《崛起的帝国》一卷介绍罗马帝国的历史时,就用了这样的写法:

这个城市“富丽堂皇却穷困贫乏,极度奢华而野蛮残暴,观念崇高又无耻卑劣”。城里“居住着一百万人,其中只有近二十分之一的最富有的人住在私人宅第里。这些住宅临街的墙没有窗子,而墙内充满阳光的正厅和清静的花园被房间环绕着。这些住宅有自己的供水设备、浴室和盥洗室。富人的仆人都住在砖房或一种四五层高的木质简易住房里,它们叫伊苏拉即四面临街的岛屿。”“伊苏拉经常是污秽不堪的。”“人们使用公共的便池,有一些带有坐便,安排成半圆形的便于互相谈话,他们还使用罐子,这些罐子很多是放在漂洗店铺外面的,因为漂洗工在处理羊毛的过程中要用到尿。他们或者干脆将成桶成罐的排泄物倒到窗外。”“然而,罗马依然是座花香四溢的城市。甚至那些住在简易木房里的房客都用花盆点缀窗槛。”

《人类文明史图鉴》的撰写出于数百位专家之手,但文体笔法却又相对统一,既注重日常生活场景的细部描述,又不忘勾勒历史发展总体的面目与线索。这让人联想到几年前曾风行一时的《万历十五年》,也是力图伸展到历史深部,重现历史生活原貌的写法。这种历史叙事方式打破了教科书式的沉闷和宏大叙事的空洞,给人更多的想象历史的空间,也让人对历史有更多的同情和了解。应当说,《人类文明史图鉴》在历史的叙写中注重广度与深度的结合,总体勾勒与历史情景描绘达到较好的统一,是比较有活气的历史。

历史是不可能复原的。任何历史都只能是后人所理解和想象的历史。从严格的意义上讲,历史的写作往往是一种挣扎,即超离现今而回到历史现场的挣扎。像《人类文明史》这样的大题目,实在包罗万象,太复杂了,怎样去把握?如果一味追求写得全面,系统,清晰,尽管很像一部著作,历史的丰富性却也有可能被叙述的“完满性”所遗弃。这部文明史图鉴的编写设计不同于一般的历史著作或教科书,其目标不是要系统全面地解释历史,不强调所谓规律,而在提供必要的历史常识的同时,尽力营造历史的现场感,引领读者想象、触摸和体验历史。这部图鉴能让读者感到一种亲和力,仿佛历史就是这样具体可感的,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让自己的灵魂穿越历史的时空去漫游,去历险。历史就发生在我们的身边。

值得称道的是,这些图文结合的历史叙写还带有浓厚的“科普”味道,历史研究专门化的成果在这里被“转化”为极有可读性的平易而诱人的论说。书中融汇了考古学、艺术史、自然史、文化人类学、历史地理学等诸多学科的新的研究成果,却又那么自然而生动地通过“图鉴”的形式传达给读者。看来,人文社会学科也有“科普”的极大可能性,甚至也可以做畅销书,问题是如何想着读者,用合适的形式,认真地做科研“转化”工作。

美国时代生活公司组织编写出版这套图鉴,每一卷都分专题聘用了许多真正有实力又可以做实事的权威专家出任撰稿人,编务的班子庞大而分工很细,真是作为文化工程来做。中译本的翻译、编辑、美工印制多方面也都下了很大的功夫。像这样既有学术品位,又带有普及性、鉴赏性的大型图书,只有依赖深厚的学术基础,厚积薄发,加以精心的编撰,才可能成功。联想到近年来国内也出了不少“图说”、“图鉴”一类大型图书,还有“艺术史”、“文化史”之类大型丛书,也追求“图文并茂”,印制水平可能不低,但往往内容比较粗糙,有的只是照搬普通的教科书并加上一些图片,不能深入浅出,也缺少品位与可读性。虽然请了许多专家权威,却大都挂个名,全由编辑找人短促拼凑。“策划”的意味太浓,阻碍了学术研究成果的有效转化,过分地包装反而淹没了内容。在这方面,《人类文明史图鉴》的成功可以提供有益的启示。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